明代诗人王守仁七言律诗“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(其一)”赏析注释例题答案解析
2022-03-31 作者: 王守仁 来源 : 教师推荐
五、古代诗歌阅读,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,完成下面小题。
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(其一)
王守仁
蹊路高低入乱山,诸贤相送愧间关。
溪云压帽兼愁重,风雪吹衣着鬓斑。
花烛夜堂还共语,桂枝秋殿听跻攀。
相思不作勤书礼,别后吾言在订顽。
【注】①明武宗正德元年(1506)冬,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,与诸生讲学不辍,三年期满离开。②秋殿: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。③订顽:订正愚顽。
14.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诸门生一路远送,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,深情厚谊令诗人心中不安。
B.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,雪花沾满了鬓发,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的复杂感慨。
C.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,改正愚钝之性,最后两句诗饱含着谆谆教导之情。
D.本诗情景相生,虚实结合,先写送别情形,再及勉励之意,情感表达委婉含蓄。
15.前人评价本诗“伤别而不哀怨”,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。
14.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、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
D.“委婉含蓄”分析不当,由首联的“诸贤相送愧间关”、颔联的“愁重”、尾联的“相思不作勤书礼”等词句可以看出,本诗的情感表达较为直白。
故选D。
15.有伤别之情:诗人描写溪云压头、霜雪染白两鬓的画面,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,表达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。有开阔胸襟:虽然不舍分别,但诗人理智地告诫学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,要用心做学问,希望能早日登科及第。
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、情感基调的能力。
本诗前两联“蹊路高低入乱山,诸贤相送愧间关。溪云压帽兼愁重,风雪吹衣着鬓斑”中写道:诸门生一路远送,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。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,雪花沾满了鬓发。此二联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,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深深的伤别之情。
本诗后两联“花烛夜堂还共语,桂枝秋殿听跻攀。相思不作勤书礼,别后吾言在订顽”中,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,改正愚钝之性。此处诗人的情感宕开,理智地劝导学生们不用留恋不舍,应专心学问,早日登第。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。
15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A.首联很好地照应了标题,其中“蹊路”照应“道中”,“诸贤相送”照应“诸门人送”,前后呼应,显得结构严谨。
B.颔联“愁重”“鬓斑”等词表达了诗人谪居边地的失落无奈,颈联“桂枝秋殿听跻攀”又暗含了对自己别后显达的展望。
C.面对分别,希望“鸿雁长飞”“鱼传尺素”,即勤通书信,本是人之常情,“相思不作勤书礼”一句反用其意,颇有新意。
D.全诗层次分明,前两联是对龙里道中当下分别的描写,后两联是对分别后生活的想象,虚实结合,意境开阔又情意绵长。
16.这首诗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?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。(6分)
15.B“愁重”“鬓斑”体现的是离别的愁绪,“桂枝秋殿听跻攀”意为“我等着听你们登科及第的好消息”,对象是“诸门人”而非自己。
16.①重情重义、饱含不舍:山路不平、溪云重重、风雪凛冽,学生们却相送很远,诗人对学生们饱含感激、难舍之情,展现诗人重情重义的一面。②重学善教、殷切期望:诗人期盼听到学生们蟾宫折桂的好消息,叮嘱学生们别后勤加钻研学问,体现了他重学善教的师者形象。(每点3分)
《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》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。这组诗写离别的愁绪,但意境开阔,伤别而不哀怨。诗人把希望离开龙场却又舍不得与诸子分离的茫然情愫如实写来,词情深婉,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山路、溪云、风雪的衬托,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。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守仁与学生感情之凝重。